雨花台的梅岗可以说是南京最佳赏梅地之一。梅岗,又称梅颐岗、梅岭岗,其得名与东晋太守梅颐有关。查阅相关史书可知,此人论战功并不显赫,也没什么惠泽百姓的政绩,为何却能历时千年而不被淡忘?
▲雨花台梅岗(截选自百度地图)
梅将军庙香火不绝
和陶弘景暗示其成
“人神”有关
梅岗上曾有梅将军庙,祭祀梅颐。据史书记载,梅颐“少好学,隐退而求实进止”,曾任东晋司马、豫章内史。明代学者刘仕义在《新知录摘抄》中记载,当时雨花台两侧有十多座东西并列的佛寺,高座寺侧有梅将军庙,每月初一和十五,城内外前来焚香的居民数以万计。当时的兵部尚书江宁人王以旂还曾为之碑记。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旁边的寺院“不蒙一香一烛”。这时,梅颐已经离开人世千年,为何这么多老百姓还能持续崇拜他呢?
南朝史有“山中宰相”之称的陶弘景在《真诰》中的这一段关于梅颐的记载,或可为我们解惑:“又梅颐为豫章太守,梦被召作太山府君,克日便亡。” 这里所说的“太山府君”,即“泰山府君”。东汉时期,民间有“人死以后魂归泰山”的说法。魏晋年间,主管地府、治理鬼魂的神就是泰山府君。这个位置通常由“正人直臣”充任,五百年一更换。陶弘景是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,既然他说梅颐去做太山府君了,后人也就把梅颐视为公正审理阴阳两界的“人神”,自然无比尊崇。
值得一提的是,梅颐是年近百岁而逝,在当年可谓罕见。这或许也是道教推崇其为“太山府君”的重要原因之一吧。
明弘治年间,又有一个民间传说来推波助澜:一位僧人宣称,他发现只要在梦里见到高座寺边的梅将军庙,第二天的祷告总是灵验。还有个叫张寅的人听说此事,立即赶来瞻拜,并且出资立了块“徵言镵石”。有了这样的背景,梅颐本人是谁、做过什么,都不再重要,也就渐渐被世人淡忘。而远居庐陵的刘仕义只是短暂游历南京,对梅颐来历产生疑问,亦不足为奇了。
梅颐一生中最大的功绩
是献《尚书》
当然,能够被陶弘景尊为“人神”,除了为人正直,多少也还是要有些作为才行。
梅颐,字仲真,东晋汝南西平人(今河南西平县)。据梅晓春《汝南梅氏历代考》中所言,他来自汝南望族,其始祖为梅伯,商朝末年直臣,因冒死直言被纣王诛杀。三国时,因梅氏对吴国有功,东吴末帝孙皓为维护自己的统治,伪称天降神谶而刻的“吴天玺纪功碑”上,还刻有“梅”姓。
至于梅颐本人一生中最大的功绩,并不是作为太守带兵英勇抵抗外敌,而是献《尚书》。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,《尚书》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,相传为孔子编定,汇编了上古时期的尧舜一直到春秋秦穆公时期的各种重要文献。可惜,秦始皇统一中国后,下了焚书令,《尚书》各种抄本几乎全部消失。东晋建立后,司马睿恢复儒学。不久梅颐就献上了一部久已销声匿迹的《尚书》孤本。现今流传的《尚书》,大多是根据梅颐所献的这个版本编修的。《尚书》孤本重现于世,立刻引起轰动,被视为瑰宝,朝廷将之列入儒学经典《十三经》,作为官学生员必读之书。唐初,孔子嫡孙孔颖达受唐太宗诏命为之作注,颁行天下,于是流传至今。
虽然自宋代以后,围绕梅颐所献的《尚书》究竟是真是伪,一直存在争论,以胡适为代表的疑古学派甚至指梅颐为“一个伪造《尚书》的历史文化骗子”。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,梅颐所献《尚书》,填补了东晋初期儒学经典的空缺,推动了儒学在东晋的恢复和发展,产生的影响巨大。
此事直接导致梅颐本人的地位“水涨船高”,加上梅氏家族在江南的影响力,他死后被尊为“人神”立庙纪念,亦属自然。
▲雨花台旧影
作为南京最早的赏梅佳地之一,梅岗早在明初就已经植梅成海,与钟山脚下的梅林齐名,历时数百年不衰。每当梅花盛开之时,金陵士大夫相约咸集于此,吟诗结社,成为金陵文坛一大盛事。此地在清末一度被毁。1999年,雨花台风景区重建梅岗,再现“梅海”当年风采。
上一篇:lol猴子天赋 s9猴子上单天赋
下一篇:dnf乌龟一周打几次 DNF乌龟改版在哪里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