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戚继光到底有多厉害?# #如果戚继光在,能打的过努尔哈赤吗##抗击倭寇的民族英雄戚继光##日本人为什么怕戚继光##戚继光##纪效新书#
1562年(明嘉靖四十一年)4月,清晨,初夏,一夜风雨过后,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血雾,距离台州三十里外的白水洋,一场突如其来的遭遇战刚刚结束。
在离战场不远处的一座山岗上,站着一位浑身浴血、面容坚毅的中年将领,深邃的眼神看向远方,猩红的斗篷被大风刮得笔直向后,一动不动,仿佛亘古以来就这样站在那里,像一尊石雕一样,如山如岳。
此时一名传令兵疾冲上山,奔至将军身后,抱拳行礼。
“战果如何?”中年将领的声音波澜不惊。
“禀将军,倭寇2000余人已全部被歼,我军阵亡3人。”传令兵的声音兴奋的有些颤抖。
听到这句话,中年将领紧绷的身子明显地放松了,乳虎啸谷的“戚家军”再次斩获了一场大胜。
戚继光
一、歼敌十万,自损二百
大明立国之初,名将如云,雄风烈烈,在徐达、常遇春、蓝玉等人的率领下,从南打到北,一举推翻蒙元,使沦陷四百年之久的燕云重回汉土。尤其是朱棣五征漠北,更是打得蒙古仓皇北窜,大明武功达到极盛之时。
然而自土木堡之变后,精锐尽失的明军像是被抽走了脊梁骨一般,变得每况愈下,不管是对北方的蒙古残余,还是对东南沿海的倭寇盗匪,明军都畏敌如虎,一败再败。
当年横扫天下的的大明雄狮,居然沦落到如此不堪的地步了吗?
大明铁骑
直到有一个人和一支军队的出现。
他就是戚继光,以及他亲手打造的那支传奇般的英雄部队——“戚家军”。
1553年,袭承父职,从山东调任浙江参将的戚继光,开始了他一生中最辉煌的军旅生涯。
到任之初,深感当地卫所战斗力低下的戚继光,决定亲自征兵。
“十室之邑,必有忠信。堂堂全浙,岂无材勇!”
在得到浙江总督的鼎力支持后,戚继光开始寻觅心中理想的兵源地。
无巧不巧,一次偶然的外出,让戚继光在义乌目睹了一场规模宏大的民间械斗。义乌人在打架中表现出来的彪悍横霸和善战无畏,给戚继光留下了“生平仅见”的深刻印象。
他当即决定就在义乌征兵,听闻戚继光的军队是为了驱逐倭寇,一时间整个义乌“闻风鼎从,义士云集。”
解决了兵源问题后,戚继光通过对倭寇作战特点的研究,开始有针对性的创新兵器和阵法。
倭寇的优点是兵甲犀利,单兵作战能力极强,缺点是只能打顺风仗,不懂得团队配合。
戚继光于是发明了一种新武器“狼筅”,这种武器用长五米的坚韧竹竿制成,前头配有利刃,中间交错的竹枝上插满倒刺,锐如狼牙,既可远刺横扫,又可抵御锁拿倭寇惯用的长刀,威力无匹。
狼筅
闽浙一带山路崎岖、河渠纵横,明军擅长的大兵团作战毫无用武之地,戚继光因地制宜,独创了一套12人的“鸳鸯阵”。
队长站在中央靠前指挥,身后两人一持藤牌、一持长牌,配备标枪长刀,标枪远投,盾牌防御,长刀杀敌。掩护盾牌兵的,是两名手持“狼筅”的力士,主要作用是防御,还能以长击短,克制倭刀的发挥。
狼筅兵的后面,是四名戚继光亲授的“戚家枪”,作为杀敌主力。从侧翼配合的,是两名“镗钯”手,山字形的镗钯长过2米,不仅攻防兼备,还配有30支火箭作为远程武器。最后一人是火兵,手持鸟铳,担任阻击手的角色。
12人各司其职,配合娴熟,组织严密,远攻用投枪、火箭、鸟铳招呼,接敌用狼筅、长枪、镗钯戳杀,近身以戚继光亲自改良的“戚家刀”劈砍。
“鸳鸯阵”还可以根据战场需要,灵活组合、拆分成大小“三才阵”,可以说是一个完美的战场大杀器。
“鸳鸯阵”示意图
“鸳鸯阵”问世后,戚继光仍在不断地改进阵型、人员思想和武器配备,使其逐渐臻于完善。
1561年4月,两万倭寇从浙江上岸,兵分多路,势如破竹,迅速向南京逼近,一时间东南沿海风声鹤唳。
接到倭寇来犯的消息后,戚继光当即率军连夜出发。一个时辰不到,装备整齐的3000戚家军就从大营开了出去,队伍浩浩荡荡,远远望去,就像是一条在黑夜中潜行的怒龙。
宁海,戚继光精心打造的“鸳鸯阵”闪亮登场了。
见惯了明朝“豆腐兵”的倭寇,在看到严阵以待的戚家军时,满以为还会像往常那样,只要猛打猛冲之下,明军就会一触即溃。
但没等倭寇靠近,戚家军就动了,动如雷霆,几乎连一息都没有,一大片腾空而起的标枪瞬间将倭寇射得人仰马翻,精准的让人头皮发麻。
没等倭寇缓过劲来,又经受了一轮漫天箭雨和鸟铳突射的洗礼,只短短片刻,最前边冲过来的数百名倭寇还没触碰到戚家军就倒了下去。
《荡寇风云》戚家军剧照
后面的倭寇脸色开始发白,但在首领的威慑下,只能嗷嗷叫着,踩着他们同袍的尸体拼命冲了上来。
好不容易冲到近前,却被戚家军的盾牌和狼筅阻挡,倭寇一时间无所适从,只能眼睁睁的被长枪、镗钯和长刀无情地收割,简直是降维打击。
不到一个时辰,2000余倭寇死伤惨重,不得不狼狈而逃,戚家军则奇迹般地无一伤亡。
首战大胜,“鸳鸯阵”的效果出乎意料的好,将士们的信心瞬间爆棚。
戚继光乘胜追击,在花街追上残敌,再次斩首1千多,戚家军仅伤亡3人。
上峰岭之战,戚继光于密林中巧妙设伏,出奇制胜,以1500戚家军全歼倭寇3000余人。
短短一个月内,戚家军平均两天一战,十三战十三胜,共歼敌5500人,自身仅阵亡20人。
此次台州大捷,戚家军创造出了冷兵器时代难以逾越的1:275战损比神话。
台州之战
“戚老虎”之名不胫而走。
1562年8月,浙江倭寇渐被肃清,戚家军转战福建,面对闽境倭寇长期盘踞的横屿岛,天下至锐的戚家军以泰山压顶之势,仅半日即攻克横屿岛,斩首三千余,全军仅阵亡13人。
第二天跨海追击,一日夜间连破60座大营,杀得倭寇魂飞魄散,全军紧追不舍,直至倭寇尽没。
“戚家军!”
就是百炼钢中的百炼钢,冷、硬、锋利,且无情。
八月十五中秋月圆,戚家军在海滩摆下庆功酒,大宴全军。
酒至酣处,戚继光登上高台,即席赋词,为戚家军写下了第一首战歌:
“万众一心兮,群山可撼”。
全军击节而歌,一唱万和。
万众一心兮,群山可撼。
惟忠与义兮,气冲斗牛。
主将亲我兮,胜如父母。
干犯军法兮,身不自由。
上报天子兮,下救黔首。
杀尽倭奴兮,觅个封侯。
歌声雄浑壮烈,声震林木。
戚家军
军营附近的老百姓纷纷举家出动,带着米酒、鸡蛋、馒头,跟众将士一起载歌载舞,庆祝胜利。
“箪食壶浆,争相馈饷”
看着此情此景,戚继光不由得眼眶湿润,“这才是我心中的大明!”
“封侯非我意,惟愿海波平!”
入闽两月,戚家军转战千里,多次打出匪夷所思的战损比,甚至是零伤亡的战绩,倭寇几乎被一扫而尽,闽境渐安。
“盖东南用兵以来,军威未有如此之震,军功未有如此之奇者。”
七年间,戚继光率领这支传奇般的军队转战浙、闽、粤沿海,与倭寇大小八十余战,战必胜,攻必克,歼敌十余万,自身仅损失数百人。
“戚家军”扫平倭寇
他的领兵才华和军事思想都得到了充分展现。
在戚家军的不懈努力下,东南倭寇渐被扫平,明廷遂调戚继光北上蓟州,防御蒙古。
一年三百六十日,尽是横戈马上行。
二、蓟镇戍边,威震北疆
自古以来,中国武将的巅峰荣誉都在北方,怀着封狼居胥的梦想,戚继光来到了蓟州,一待就是十几年。
到达蓟州后,戚继光详细考察了边境情况,深感明军早已不是立国之初那支纵横大漠的无敌铁骑了。蓟州所在的北疆,一望无际,缺少战马的明军经常会被数万草原铁骑一冲即溃。
冷兵器时代打仗,一旦军队溃败,就完全没有战斗力了,一叶扁舟如何能与汪洋大海抗衡。
要想挡住草原骑兵,就得有方法。
戚继光亲自设计了一种特别的“黑科技”战车,车厢装载8片长15尺的铁制折叠屏风,战时可快速拼接成圆形或方形防御据点。每辆战车配备20名士兵,其中10人负责操纵改装后的虎蹲炮、佛郎机火炮、鸟铳和火箭,战时可依托固定好的钢板开火,另外10人以“鸳鸯阵”阵型布置在战车前后,随战车一起行动。
戚继光发明的偏厢车
这分明就是现代战争中,坦克和步炮协同作战的雏形,戚继光又一次展现了他鬼神般的军事才能。
依托这样的特种战车编队,戚继光建立了一支拥有战车、火器、步兵和骑兵,适合大兵团野战的多兵种合成营。
遇敌时迅速结成战车方阵,外围遍洒铁蒺藜和拒马器,甚至还有土制地雷,延缓草原骑兵的冲击。当敌骑冲阵时,先远距离以火炮、长弓阻敌,近距离施放改良后的鸟铳,最后依托战车堡垒,由步兵持长兵器大量杀伤敌军。
若敌骑溃退,则打开方阵,以骑兵蓄势追杀。
行则为阵,止则为营。
守若磐石之坚,攻如雷霆闪电。
在戚继光驻防蓟州的十六年间,戚家军仅在最初的几年与蒙古铁骑作战过两次。
“戚家军”抵御蒙古铁骑
首战朵颜部,八千戚家军全歼三万铁骑,董狐狸只身脱逃。
次战长秃部,再次全歼五万铁骑,生擒敌酋长秃。
两战之后,惊惧的蒙古诸部纷纷远离长城,莫敢撄“戚老虎”之锋,蓟门一带几十年间安稳如山。
无敌是多么的寂寞。
善战者无赫赫之功,这应该是兵家的至高境界了吧。
活着的时候战无不胜,身后百年依然能靠兵书封神。
三、中国第一部步兵操典
戚继光能百战百胜绝不是只靠兵甲犀利和将士武勇,他还有自己的一套方法。
白手起家练出天下至锐的“戚家军”后,戚继光将自己多年的用兵心得和训练过程写成了两本书,十八卷《纪效新书》和十四卷《练兵实纪》。
中国十大传世兵书,戚继光独占其二,而且是唯一独占其二的人。
要知道,在古代将门,对于老祖宗千锤百炼传下来的兵法战阵,是异常的敝帚自珍,当成宝贝一样,除了自家人,一概不外传。
而戚继光几乎是倾囊以授,不同于其他兵书的大而化之和泛泛谈兵。戚继光从军队选兵、练将、编制,到扎营、战术、布阵,再到步骑、火器、炮兵、车兵等多兵种如何协同,都以通俗易懂的语言,给你整的明明白白。
《纪效新书》
尤其是针对不同的敌人,不同的环境,如何以不同的军队编组和战略战术应对,全书因势利导,相当有实战意义。
甚至每个兵种的武器招式,以及所佩戴的装备数量,都给你精确到了个位数。哪怕是战前士兵的心理疏导,军粮的制作和保管等等,这样一些不起眼的小细节都有详述。
从这两部兵书上,还可以看出戚继光在军事工程、兵器发明、战船改造,尤其是火器上有着很深的造诣。
可以说,戚继光撰写的兵书是中国,乃至整个世界上第一本真正的《步兵操典》,他的军事思想,有着超越时代的永恒价值。
一个不会打仗的人,只要严格按照戚继光的这套兵书,训练和指挥军队作战,再加上一点悟性和应变能力,至少不会是一名庸碌之将。
200多年后,一个叫曾国藩的文人,以书生拜为大将,靠着对十四卷《练兵实纪》的研究,硬是练出了“勇猛霸蛮”的湘军,打得盛极一时的太平天国灰飞烟灭。
《练兵实纪》
在五千年的历史烟云中,名师大将灿若星辰,但能将白手建军、练兵有术、实战无敌、著书传世集于一身的,也仅有孙武、岳飞等寥寥数人了吧。
而战损比能达到1:275的,古往今来,唯戚继光一人而已。
“三十年间,先南后北、水陆、大小百余战,未尝一败!”
纵观中国历史上,能名闻天下,逢战必胜并以统军将领名字命名的精锐之师只有两支,除去岳飞率领的“岳家军”外,就只有戚继光的“戚家军”能获此殊荣了。
可惜的是,明廷却始终未能让戚继光尽展所长,镇守蓟州十六年后,戚继光被劾罢归乡。
1587年,明万历十五年,这是中国历史上极不寻常的一个年份。
这一年,大明最后的军神,一代名将戚继光抑郁而终,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。
这一年,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始了长达三十年的闭门不出,青萍之末的大明在夕阳中逐渐老去。
这一年,在遥远的辽东,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。
戚继光就像一位茕茕孑立、踽踽独行的英雄,他以远超那个时代的眼光、韬略和情怀,为中华民族做出了杰出的贡献,生为国士,死为国殇。
戚继光像
令人欣慰的是,每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,仍然有很多人会给孩子取名“继光”,让他们去参军,去保家卫国。
戚继光的精神终将一代代流传下去,绵延千年,熠熠生辉。
作者介绍:
大家好,我是海风,一名喜欢探寻历史细节的文青。历史中的“小”其实也包含着“大”,当我们了解足够多的“小”之后,每一条涓涓细流,终将汇成汪洋大海。
关注【海风吹拂的历史】,让我们从一个个厚重或有趣的故事中,一起感受历史的魅力吧。
往期作品:
问苍茫:黄埔全科第一,主席与老蒋同时看上的接班人,却过早牺牲
老蒋看不上的黄埔一期生,出道即巅峰,一手带出800多位开国将军
10万人同心死义,81天坚守草木含悲,孤城造满清入关最惨烈一战
上一篇:成吉思汗怎么玩教程 成吉思汗的打法
下一篇:dnf被制裁24小时减刑 dnf无缘无故被制裁7天